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出炉(上海金融市场规模现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广州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正是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用好金融资源,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大机遇期。

11月2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CDI CFCI 13,下称“报告”),从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对我国31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竞争力评估。

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背景下,中国金融中心整体继续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31个金融中心中有25个中心新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得分增长,仅6个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小幅减少。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出炉:上海金融市场规模“一枝独秀”金融“压舱石”作用凸显

其中,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京沪深继续占据得分增长领头羊的地位。“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三者综合竞争力得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区域中心平均水平,领先优势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报告称。

但报告也指出,三者得分增长已经出现明显分化。具体而言,深圳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幅全国第一。北京在经历一轮得分增幅回落之后重新增速回升,上海增幅则持续收窄。

在28个区域金融中心中,广州大幅领跑,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天津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梯队,继续保持较强的领先态势。

从金融产业绩效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31个金融中心2020年的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增速6.2%左右,较2019年平均增速小幅回落0.8个百分点,但较31个金融中心当年GDP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金融业在本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报告指出。

从金融机构实力来看,前十位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重庆、成都、南京和武汉。而31个金融中心中有19个城市得分出现小幅减少,其他12个城市得分实现正增长。

报告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行业发展减缓以及本轮地方金融组织清理整顿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的金融机构规模增速放缓,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组织数量“挤水分”影响显现。

从金融市场规模来看,31个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场规模得分整体呈增长态势,仅7个城市得分出现小幅减少,其余24个城市均实现正增长。对此,报告分析称,这主要得益于国内证券市场的持续回暖以及资本市场多项改革红利的释放,多数城市资本市场利用水平得分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

具体到城市,金融市场规模排在前十位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大连、广州、郑州、杭州、苏州、武汉和成都。其中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超过了其它30个金融中心的规模总和。报告认为,这主要因为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高度集中,包括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全国性金融市场都集中于上海,“2020年上交所股票市场IPO数量、融资额在全年度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排名中均排名全球第一,正在成为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的典型代表。”

从金融生态环境来看,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金融业发展相关的人才环境、商业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各地金融生态环境表现出现较大分化,31个金融中心中有17个城市得分出现了负增长。

在区域布局方面,根据报告,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整体已低于28个区域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特别是金融生态环境得分延续不断减少趋势;北部沿海地区金融中心整体发展速度偏缓,天津金融中心发展失速明显,青岛济南正奋力追赶;东部沿海地区6个金融中心竞争分化显著,各自发展特色显现,杭州在区域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南部沿海地区广州综合竞争力表现一枝独秀,厦门与福州两者竞争胶着;中部地区武汉和郑州齐头并进,综合实力相对接近;西部地区两极分化明显,成都和重庆保持领跑地位,西安紧随其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finance/326.html

显示全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8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