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有趣的民俗有哪些(在全国各地分别有什么样的民俗习惯)
十一假期,带上这张“民俗地图”去旅行吧!
十一长假第三天,
有没有出去浪?
如果懒癌晚期的你只是躲在家里
看着人满为患的旅游景点幸灾乐祸,
那我只能说你——干得漂亮!
除了在家吃吃喝喝看热闹,
不妨跟着文献君
看看各地的有趣民俗长长见识吧!
东北
折柳:东北查干湖的冬捕节,把千年的传统渔猎民俗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成为了地方特色,引起世人关注。
萌族首领:马上冬天到来,在东北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放在窗外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蘸白糖吃最给力啦!小的时候最喜欢吃这个,粘的东西有嚼劲而且扛饿,上大学后每次回家都要带点拿回去吃。
文心雕龙:我的家在东北,我们这嘎达过年老讲究了。先说年夜饭,一般吃芹菜馅或者韭菜馅饺子,取勤劳和长长久久的寓意。还要做一条鳜鱼,富贵有余嘛!还要转门做一点饭,留到初一,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太子太师:说一个我们东北的丧俗,肯定不好玩,但是了解一下也算长长见识。 在东北农村,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还要停灵三天。第一天,报丧。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做“守灵”。死者头前放一盏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祭奠。当人们抬尸首时,不能走门,要走窗户,因为门是留给活人走的。第三天出灵,就是出殡。要摔丧盆,灵幡引路,门口拦草木灰。
内蒙古
牧歌:我家乡在科尔沁草原上,年复一年的那达慕,令人向往与热血沸腾。
西北某县
白衣渡江:坐标西北某县城,正月期间的社火,一般是在正月十三吧,大街上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大头娃娃等各式表演。小时候每年都有,可惜现在很少能看到了。
山西
子不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家乡山西洪洞农历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大型走亲习俗。相传与帝尧之女“女英”及舜的婚姻关系的传说有关。尧帝之女名曰女英,嫁于舜帝,娘家人称“姑姑”,婆家人唤“娘娘”。女英在娘家羊獬村小住10日,该村峰会10日大戏连台,后返回婆家万安村。返回当日,娘家隆重欢送“姑姑”,婆家隆重迎接“娘娘”。沿途村落锣鼓队进村相迎,出村相送,村民门口自觉摆茶水、“腰饭”为迎送亲队伍解渴充饥,此活动涉及沿途二十多个村落,受众几万人,从上古时期流传到现在,场面十分震撼。
山东
Killer: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清风不识字:“胡集书会”是兴起并扎根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曲艺集市盛会。据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书会源于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民间曲艺交流活动。 书会上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曲艺表演形式。书会兴盛时,除附近及本省艺人外,还有来自辽宁等地的外地说书艺人前来,最多时达到三百余档,观众十多万人。 胡集书会一直是民间艺人自发的活动,书会期间公推德高望重者主持祭奠、授徒等仪式。现如今,“胡集书会”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
大关:我老家淮南中秋节晚上不仅是赏月,还有最重要的"打火把"。大人小孩全出动,小孩子都比谁的火把大(火把大即火苗大),青年人把一个个毛球树(法国梧桐)结的毛球,裹上油点着火到处踢。尤记得小时候看见一小孩得意的举着痰盂容器做的火把,那个大火苗羡煞我们一众小火苗。这可能是唯一一个公然玩火不挨揍的美好日子。
浙江
世界已无颜色1976: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民俗,俺温州实在太多了!比如由瓯语演艺的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地方色彩很浓厚,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还有饮食文化、龙舟竞渡……等等实在数不胜数。
广东
觉知:家乡广东茂名,“年例”习俗历史悠久,“年例”顾名思义年年有例,在当地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自年初二起便有村落开始陆续做“年例”,拜神,巡游,唱戏,宴请,民俗风情浓厚,热闹。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
福建
嬷嬷:福建每年都有举行划龙舟大赛,包粽子比赛,还有很多很多,一时半会也说不完。
无肉使人瘦:福建嫁女儿的时候,全身要挂满金银首饰,越多表示越对女儿重视。
西藏
崩子·康造: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称“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乐日。据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热爱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来到林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边吃边喝边歌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各帐篷间还互相邀请,并有民间艺人到此献艺,此节日常常延续达一月之久。
其他
崔忠洲:我印象中最深的家乡民俗应该是做牛屎粑粑,用来烧火的燃料。以前冬天的时候农村会缺少燃料,一个补充燃料的办法就是用牛粪团成粑粑的样子,贴在墙上晒干。大约是食草的缘故,牛粪其实是没有多少味道的。团牛粪则是用手直接来做,没有手套。然后挨个往墙上贴去。晒干后铲下搬回家中厨房的角落里保存,待做饭时就可以直接用来烧火,且不会有余灰。而墙上则留下一个一个圆圆的黑印。远远地,你看到某家的墙上有这样的黑印,那肯定是被贴过牛粪粑粑的墙。
CrossDeLauren:最怀念的是元宵老爸给我亲手做的兔子灯,浆糊,纸板,纸片,颜料,一桌子都忙活开了,白白胖胖活灵活现在我眼前,让我好生欢喜,他见到我开心,也跟着一起乐了,满足感爆棚~拉出去的时候回头率很高,让拿着奶油蛋糕盒的小女生艳羡不已,这是幸福的印记,是父爱的彰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folk/12791.html
相关文章
-
汉族有哪些民族习俗(揭秘汉族传统服饰)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原先,中原居民称“华夏”或“诸夏”。汉王朝(公元前202年—8年,23年—220)时期,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中原居民成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到了近代以后...
-
民俗风里情更浓:看诸暨市各地如何花式迎端午
岁逢丁酉,节届端阳。龙舟竞渡,粽艾飘香。沅澧后辈,敬吊屈子。一提到端午节,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便是纪念屈原和咸甜粽子的争论。但是,这一个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节日,不仅仅蕴涵了屈原和粽子,更是承载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端午节我们做什么呢?来看一看诸暨市各地如何花式迎端午,在这浓浓的民...
-
广东揭阳有哪些富豪(最有钱的是谁)
“岭南水城”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经济区的地理轴线中心,是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揭阳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是潮汕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兴盛地,现如今,在揭阳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下,揭阳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硕果。国内知名的财富研究机构——胡润研究院在近期发布了自创立以来的第24期、也是本年...
-
除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除夕的习俗和忌讳
除夕,汉族传统节日。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除夕的风俗习惯吃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
-
正月十二为什么称为老鼠节(正月十二老鼠节需要做一些什么)
前言正月十二,老鼠节!老传统:捏、打、炒、烧、藏,五谷丰登粮满仓你知道吗?正月里来,老鼠喜事多。大年初三老鼠娶亲日,大年初十老鼠嫁女时,人们送礼物,早休息,成鼠之美。可是,正月十二老鼠节!不一定是喜事,不信来看看!老鼠大事不好。1捏:捏老鼠嘴捏老鼠嘴:是不是很有意思?难道是逮只老鼠把嘴捏起来吗?不是!这是北方广大地区,...
-
大年初四是什么日子有什么讲究,正月初四的习俗和忌讳讲解
正月初四,又被称为“羊日”、“ 灶神日”等,根据区域不同,民间所流传的习俗也有区别。除了习俗外,正月初四还有一些禁忌,虽然部分习俗和禁忌,在现在的社会看来,并没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以前的社会,还是很多人会遵守的。正月初四具体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下面详细和大家说说。先说3点习俗其一,迎灶神灶神,指的就是“灶神爷”,或...
-
不同民族有什么习俗(最全面介绍民族风情)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
-
民国“天乳运动”:禁止妇女束胸,发现一次罚款50大洋
民国对束胸打击力度有多大?广州国民政府曾对全省下死命令,全省女性必须在三个月内结束束胸的陋习,否则一旦揪出,一次罚款50大洋。这一命令,后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天乳运动”,封建时期的束胸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是我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位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虽然这是为妇女好,但当时许多人并不理解,包括一些正在束胸的女性。正因为这样...
-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习俗和禁忌)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是“龙抬头”的日子,老北京人流行吃春饼,吃炸糕,吃饺子,吃细面。人们还给这些面食取了几个跟龙有关的别名:管春饼叫“龙鳞”,管炸糕叫“龙胆”,管饺子叫“龙耳”,管细面叫“龙须面”。如今国力强盛,国潮振兴,传统节日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很难给二月初二这个日子安排一个合适的席位。那么二月二到底属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