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发现:2万多人仍穿着红军时期的军装

红军是我党建立后所创建的一支早期革命武装,在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众所周知的万里长征创造了行军史上的壮举,随着战事的变化,红军先后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到新中国成立时“红军”的历史已经过去近二十年。然而,1950年解放海南,四野官兵登岛后,竟然发现两万多人仍穿着红军军装,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9年底,这时候新中国已经建立,但是海南岛还没有解放,收复海南岛迫在眉睫。原计划是在1950年5月发起进攻,当时解放军渡海只能靠帆船,在季风的作用下航海登陆,如果在5月已经过了季风期,给登陆造成困难,因此计划提前登陆,改为1950年3月。经过充分准备之后,第四野战军于3月5日登陆,在伤亡33人的情况下就摧毁了敌人的防守工事。

第四野战军很快解放了海南岛,之所以这样顺利,就是海南岛有“内应”配合,而这个“内应”就是“琼崖纵队”。当时琼崖纵队的成员有两万多人,可在四野官后登岛之后,才发现他们仍然穿着红军军装,说明他们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坚持斗争了20多年,对他们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琼崖纵队是在1927年时建立起的革命队伍 ,最初只是以游击队的形式作战,后来随着队伍的扩大,改编为琼崖纵队,由冯白驹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海南岛四面环海,补给军事物资非常困难,当时他们身上统一的红军军服还是在纵队刚刚建立时发放,后来随着条件越来越艰苦,他们的一身衣服补了又补舍不得扔,那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更是对革命必将会胜利的信念。

后加入红军队伍的没有军装,他们就穿自家的衣服,拿起枪与日军、国民党军作战。为了保障队伍安全,他们不得不在深山老林中驻扎,雨季的时候他们无法取火保暖,就挤在一起取暖。海南的夏季非常炎热,蚊蝇蛇鼠特别多,他们身上被叮得都是红包,同时还要面临被毒蛇咬的危险,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唯一庆幸的就是,山林里的野果、野菜比较多,他们平时就靠这些东西充饥,偶尔会弄些糙米,可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也只能煮粥喝,军事物资补给可以说是朝不保夕。他们只能尽量地节省,留给最需要的战友,剩下大多数人都是在山林里与敌人作战,随时作战,随时休息,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衣服破了能补,实在不行围块布也能作战,但是没有鞋不行。

当时只有排长以上才有胶鞋穿,大多数战士都是穿草鞋,打草鞋已经成为了人人会掌握的“技能”,脚受伤了影响行军速度,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脚部受伤很容易感染,吃穿都已经成了困难,医药更是稀缺之物,为了以最好的状态出战,每个人都学会了编织草鞋。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琼崖纵队一直没有放弃革命,并且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

在这支队伍里也演绎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红色娘子军人”人知晓,这支女子组建而成的特务连就是琼崖纵队三团下属的一支武装力量,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红色娘子军的事迹也流传开来。琼崖纵队凭借着对革命的信仰,他们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击退了日军,之后留在当地与海南的国民党部队周旋,直到1950年,他们配合解放军解放海南岛。

见到亲人的那一刻他们是非常激动的,而四野官兵看到他们仍然还是红军时期的军装时,瞬间泪目,他们是靠怎样的坚强意志才挺过岁月的风霜,同时还要面临敌人围剿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渡过了20多年,四野官兵对他们肃然起敬。琼崖纵队创立了20多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这离不开冯白驹将军的指挥,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撑起红军这杆大旗,抗战时期,他采用游击战术打破了日军无敌的神话,鼓舞了将士与百姓的士气,表现出孤岛奋战时优秀将领的机智与勇猛。

如今海南岛已经成为旅游圣地,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听着红军的古老故事。万泉河水中流淌过烈士的鲜血,五指山上有革命根据地的痕迹,这些都是当年琼崖纵队留下的红色事迹,时代虽然在变迁,但人们的信仰不会变,红军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

来源:田螺姑娘说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9027752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folk/246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8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