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时候为什么要拜年,春节拜年习俗的历史和由来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
然后,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谓之“拜年”。
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拜年的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拜晚年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那么,“拜年”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
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
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 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
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
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folk/8043.html
相关文章
-
鬼在阴间是怎么生活的(人吃饭鬼吃什么原来也分等级)
人吃五谷杂粮,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没有不能吃的。但是人死了变成鬼吃什么?若是同活着时候一样吃法,恐怕六界的资源要枯竭了。事实上,鬼是分等级的,自然吃饭也是分等级的。一等鬼十殿阎罗:吃供奉通俗的讲,这等鬼君是吃财政拨款的。有天庭做靠山吃饭问题不值得担心,哪怕混的次点,还有自己的家庙可混。关注薇信号:真实灵异事...
-
傣族泼水节是几月几号,傣族泼水节的来历和风俗
我们汉族都是过元旦节和春节的,这是一年的新的开始,而对于傣族,泼水节这一天才是他们的新年哦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也是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从4月13日至15日,差不多三四天的时间,泼水节的高潮段是在4月15日这天,参与泼水的人非常多。届时整个城区都会放假7天来共度佳节,泼水就是这个节日的重头戏了...
-
古人清明节有哪些风俗,古人过清明要做些什么
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天气既不寒冷也不炎热,恰好适合外出游山玩水,是人们亲近大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在温暖舒适的清明节,古人到底会做哪些事情,他们究竟怎么度过佳节?《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清明节怀旧清明是感伤的时节,难免令人情绪起...
-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个分别是哪些,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及风俗
1、除夕(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由来: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异常凶猛,每到除夕才出没,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灯光和炸响声;欣喜若狂的人们很快传开了可以用贴春联、放烟花和鞭炮、挂红灯笼来驱赶年兽,第二天都开心地出来走亲访友。渐渐地,春节成为了我国最隆重的节日。风俗:人们往往会在这一晚上不睡觉,叫做”守岁...
-
上海春节的风俗(上海过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上海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吉祥起名网特别为您整理出上海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上海,走近上海。 老上海过年习...
-
除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除夕的习俗和忌讳
除夕,汉族传统节日。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除夕的风俗习惯吃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
-
遛百病什么意思,正月十六遛百病习俗的历史由来
沧州的正月十六“遛百病”正月十五上元节前后的闹元宵活动,不单单在一个“吃”!其内容还包括耍杂技、表演武术、耍社火(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也称“遛百病”) 、“走桥、摸钉”则更具特色了。明清两代老北京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习俗。元宵节狂欢的正月十六晚间,...
-
赛龙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赛龙舟的起源与发展
荆州院墙湾出土战国玉雕女神驾龙升天图2024年,龙舟赛要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人们也许知道,龙舟赛是起源于楚都南郡的。龙舟文化属于屈原文化,屈原文化属于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属于中华文化。荆楚文化的核心地带在楚都,即古江陵县之纪南城。龙舟赛归宗奥运,是荆楚文化走向世界的盛事。千百年来,单纯纪念屈原的龙舟赛,已经形成了龙舟赛制...
-
结婚男方必须买的东西清单,男方结婚除了彩礼还需准备的东西
很多人都知道结婚男方是需要支付一定彩礼钱给女方的,作为迎娶女方的凭证,男方结婚除了彩礼还有什么要准备呢?结婚还有哪些是需要男方出钱的呢?一、结婚戒指一般新人结婚佩戴的戒指也是由男方购买的,而且通常是对戒,戒指的大小、款式、品牌可以根据新人的喜好和预算而定。二、金银首饰结婚男方需要提前为女方准备一些金银首饰,一般包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