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雍正为何如此重用李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位皇帝身边都有几个值得信赖的臣子。如果君王贤明,那么信赖的大臣便是治国能臣,能助皇帝更好的治理天下。如果君王昏庸,那么身边的宠臣便只会阿谀奉承,人民只会怨声载道。
当然,有些帝王的处境很“尴尬”,有人称赞有人指责,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雍正帝。
有人称雍正帝一生勤政,是一位节俭的好皇帝,但是,有些人却称他统治之时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不过是一位平庸的皇帝。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雍正的皇位来之不正,属“谋权篡位”,若不是他夺取了十四皇子的帝位,也许清朝能发展得更辉煌。

图片:清朝的雍正帝剧照
后世学者对雍正帝褒贬不一,既然我们无法从雍正帝本身去评判他是否是一位好皇帝,那么我们可以从他身边的大臣入手。若雍正宠幸的是治世能臣,那么雍正自然也差不到哪去。那么雍正时期的第一宠臣是哪位呢?
此人就是李卫,深得雍正信赖。雍正对大臣非常严苛,但是对李卫却是另一番态度,对他就要和缓许多。据传,李卫在朝中的权势很大,可谓是“只手遮天”。那么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让雍正如此宠爱?
公元1688年,李卫出生。早在康熙统治之时,李卫便已入朝为官。也就是说,李卫的官当得很长久,从康熙时期做到雍正王朝,而且还延续到了乾隆王朝,可谓是三朝元老,威望很高。
从李卫任职时长来看,便能得知此人不一般。能得到三位皇帝的青睐,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图片:雍正时期的第一宠臣李卫剧照
虽然李卫很有才,但是他这官并不是走正规渠道参加科举,而是花钱买来的。看到这,也许大家会以为李卫没什么真才实学,其实不然,李卫出生于富贵人家,家境富裕,只不过对学习不上心。
对他来说,想要入仕,只有一种途径,就是“买官”。官虽是买来的,但钱只能买来小官,买不到大官。若是想继续往上爬,那只有靠自己的能力了。
李卫虽然不喜读书识字,但是在官场上却是一把好手。买官两年后,李卫的能力就得到了康熙的赏识,于是将他升为户部郎中。
李卫身为朝中大臣,自然要与争夺太子之位的皇子们拉近关系。所以,李卫与雍正肯定私下里是有往来的。不然,雍正帝也不会一登基就给李卫封肥差。当时,雍正封他为“云南盐驿道”,负责管理盐粮。
虽然这个官职有大量油水可捞,但是李卫并没有陷入迷途,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任期间,李卫取得了优异的政绩,也得到了雍正帝的认可。几乎每一年,雍正帝都会对李卫特殊照顾,给他升官。
从布政使升到浙江巡抚最后到浙江总督,朝廷一品要员,不过短短十年。如果不是因李卫的特殊才干,雍正帝又怎会如此提拔他?不过,从李卫担任的职位来看,多数都是与盐政有关。这也说明,李卫擅长搭理盐政务,特别是在缉拿私盐方面。

图片:李卫缉拿私盐剧照
要知道,在康熙统治之时,就一直被“浙江走私盐”所困扰,浙江官员不但不阻止,反而还要分一杯羹,从中捞到好处。而李卫到浙江管理盐政之后,走私盐的现象就少了许多。因为李卫不愿贪那些蝇头小利,这也是他与其他官员不同的一面。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能够抵挡得住诱惑。有时候,你不愿同流合污,而那些人却会以各种方式来利诱你,或是用金钱或是用女人,再者就是威逼。
这些招数对李卫通通不管用,可谓“软硬不吃”,对于走私大户,李卫绝不袒护绝不轻饶,都是重重处罚,这才换来浙江走私盐消停的局面。

图片:走私大户准备给李卫送美女剧照
李卫虽然没有熟读圣贤书,但是他懂得的道理并不比那些文人少多少。特别是处事的时候,李卫总是能清晰地发现问题所在,并一针见血地提出解决的对策。
此外,李卫的性格很倔,认准的事情就绝不回头,哪怕会牵扯到朝廷一众官员的利益,李卫也绝不低头。
按理说,像李卫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很难混得开,要么就是被排挤打压,要么就是遭到暗杀。可李卫毫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雍正帝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才对他格外关照。
有了雍正帝这把保护伞,李卫自然能平步青云。就算是官员们联合起来对付李卫,那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因为权力最大的皇帝站在李卫这一边。

图片:官员们联合起来对付李卫剧照
雍正帝是一位胸有大志的皇帝,他想让大清步入盛局。不过,当时雍正发现康熙盛世王朝下的一个弊端,就是官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同一气,也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上级护着下级,同级互相袒护。
雍正帝就算想励精图治,但是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下很难实现。所以,雍正一直想要革除官官相护的风气,不过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这时候,李卫的用处便体现出来了。李卫为人刚正不阿,对谁都不畏惧。所以,李卫就像是雍正帝的一把利剑,用来斩向那迂腐的官僚势力。君臣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如果没有雍正帝的改革决心,或是少了李卫的敢谏敢言,乾隆也许就无法开创清朝的第二个盛世了。也就是说,雍正帝起到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

图片:胸有大志的雍正帝剧照
在治国理政方面,雍正帝虽勤奋,但是论能力,雍正无法与康熙或者乾隆皇帝相比。但是在论及目光以及用人方面,雍正就是大清皇帝中的佼佼者了。
雍正帝在任期间虽然没有突出的成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平庸”,一代帝王打理一个王朝不出乱子,给民众安稳的生活,这就是帝王的高明之处了。
有时候,平庸也是分事情来的。并不是任何事的“平庸”都应该遭到批评。各位,你们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literature/23537.html
相关文章
-
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影响,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设立的作用及影响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选官制度虽是千变万化,有着诸如“任子”(西汉时期,官秩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职满三年,就可推荐子孙一人为官)、“赀选”(西汉时期,只要满足相应的财产条件,然后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财,就能有做官的资格)等选官方式,但真正成制度,并广施于全国的,却只有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这四种。察举制...
-
春秋三传是哪三本书,春秋三传的形成及其影响介绍
何为“春秋三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下文简称《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多“版本”的《春秋》?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又各自起到什么作用?而且相对于《春秋》的三个版本,可能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三传”竟然对西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春...
-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思想,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
“三纲五常”是儒家的思想,在大家的认识里,或许就是封建思想,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但它具体是什么意思?恐怕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三纲”的观念,源自法家,但法家其实也是源自儒家。西汉董仲舒开始,儒家才有了三纲五常的说法。简单说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看到这三...
-
金庸影视作品的最经典之作,金庸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金庸各部小说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是什么?第一《越女剑》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时期,公元前448年左右。主角是西施和范蠡,认定小说的年代没有难度。这是金庸小说中年代最早的。当时武功还比较原始,阿青传授给士兵剑法时,并没有传授内功。可见,阿青很可能无意中学会了高明的内功,并不会传授给别人。而越女剑随后就失传了...
-
家乡的桥作文800字散文
虽然走过设计精巧的赵州桥,漫步过历史悠久的卢沟桥,游览过高科技建造的香港青马大桥。但我日里夜里思念的却是家乡村前的小桥。每当我回到家乡,总是要到桥上站一站,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听着哗哗的流水声,掬一捧河水解渴,听着乡亲呼唤着乳名,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老家离县城不足20里,小河从村东蜿蜒流到...
-
秦可卿的真正死因是什么(秦可卿是怎么死的)
秦可卿很神秘,不止是因为她神秘的身世和神秘的病情,还有她神秘的死亡。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是因病而死还是自缢而亡,始终是一个解释不清楚的谜。在通行本红楼梦中,秦可卿虽然体现为得病而死,但也并未明确写明。王熙凤在梦中的秦可卿一番警示叮嘱之后,就传来了她的死讯。书中原文:秦可卿具体是怎么死的,书中并没有写明。所以,秦可卿是如何...
-
宋高宗活到81却在56岁退位 宋高宗是怎么想的
对宋高宗赵构活到81岁,为什么却再56岁退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钦宗的弟弟。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徽、钦二人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 金人本以为掳走了宋朝的皇帝,宋人就会乖...
-
这几年评分高的电影有哪些(国内好看电影)
就我总结的规律来说呀,一部能触动人心的影视作品呀,都离不开生活,换而言之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你好李焕英》、《天堂的张望》、《熔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你好李焕英》《天堂的张望》《熔炉》“我不是药神,我只想救人”今天我要说的这部电影呢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我不是药神》社会背景“这个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格列卫”是治...
-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刻舟求剑的意思解释及出处
刻舟求剑是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战国时,楚国有个人有一把宝剑,他十分爱惜,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带着这把宝剑。有一次他外出坐船渡江。船行至江心,楚人一不小心,就把随身携带的宝剑滑落到江中,他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