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为雍正得力干将,为何李卫得以善终,而年羹尧却被赐死狱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雍正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作为清朝历史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的存在使得满清出现了短暂了盛世,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接力点。雍正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重要地位,除去他本身的能力之外,他的知人善用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点。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他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李卫和年羹尧,为何同为重臣的他们李卫可以得以善终,而年羹尧则是被处死。

李卫和年羹尧,两人都为汉人,且都是起始于康熙时期,不同的是年羹尧出身官宦之家,而李卫则是出生于富豪之家。不同的出生背景就决定了两人发展轨迹的不同,其中年羹尧是通过科举一步步走出来的,而李卫则是通过捐赠财物得到了一官半职。
由于两人的背景不同,也就决定了两人日后发展方向的不同。就个人实力而言,年羹尧无疑要高出李卫太多,作为一个军事天才,年仅二十多岁的他就被康熙注意到,《永宪录》中记载,年仅二十五岁的年羹尧就已经被破格提升为了四川巡抚,作为一个汉人能够有此殊荣,足以见得年羹尧才华有多么横溢。
和年羹尧相比较,李卫则是相差太多,早点通过打点才得到并不员外郎一职。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突出的表现,是一个很是平淡甚至于很容易被人遗忘的存在。

按理说地位差距如此之大的两人理应不产生交集,但雍正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在雍正继位之后,年羹尧从封疆大吏一跃成为了朝中的权臣,是当时毫无争议的一人之下,影响力之大朝中无人敢于其抗衡。年羹尧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的地位,一部分是因为他帮助雍正夺得了皇位,另一方面则是他卓越的战绩,可以说是一个人镇守了整个西北。
而和本就是封疆大吏的年羹尧相比较,李卫在雍正时期可谓是平步青云,在短短八年的时间中,j就从一个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成为了一品总督要员,虽然说整体地位上依旧不如年羹尧,但也相差无几,同样也是雍正极为信任的大臣。
年羹尧和李卫,两人一文一武,帮助雍正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理照此下去雍正时期就应该出现盛世,但从雍正三年开始,年羹尧却开始失宠,并且最终被赐死。而年羹尧一死,雍正没有了可以稳定局势的将才可用,这也让清朝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弥补这个漏洞,间接导致了盛世的延迟。
而和巅峰突然下落的年羹尧相比较,李卫则是在雍正时期一直被重用,即便是此后到了乾隆时期,李卫的地位依旧很是稳固,即便是权倾一时的和珅,对于这位雍正重臣都颇为尊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者之间结局差距如此之大呢?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两人起点不同有着很大的差距。年羹尧在被康熙发现之后,一路顺风顺水,基本上没有遭遇过太大的挫折。而与之相比较李卫起初在康熙时期十分不被重视,是一个很是没有存在感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年羹尧虽然在雍正时期权倾朝野,但真正发现他才华的是康熙,而李卫则是被雍正发现,如果说没有雍正就没有此后的李卫。因此雍正对于年羹尧和李卫而言,前者只是君臣提携,而后者则是伯乐知遇。
君臣提携在外人看似是一段佳话,但对于年羹尧而言实则并非如此。对于年羹尧而言,他之所被雍正所重视和赏赐,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功绩,也因此他认为这些都是他本身应得的,这也养成了他擅作威褔的习惯,久而久之更是有了没有自己雍正什么都不是的想法。
在向雍正进程他所刻印的《陆宣公》稿子之时,雍正本打算亲自撰写序言,但在没有初稿之前,年羹尧则是自己拟写了一篇,并且交给雍正让他无比认可,从这里我们看出对于雍正,年羹尧的态度到底有多么傲慢。此外在后期进谏雍正之时,年羹尧更是“御前箕坐,无人臣礼”。

年羹尧除去傲慢无礼之外,他最不能够让雍正容忍的就是他结党营私。为了能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年羹尧不断地推举身边之人担任要职,起初雍正对此并没有十分在意,但随着自己手中权力越来越少,雍正才开始逐渐正视这个逐渐威胁到统治的爱将。
除此之外,年羹尧对于财富有着极大的渴望,在他担任要职这几年的时间中,通过自己的职权毫不避讳地贪敛财富。众所周知,雍正时期对于这种行为极为的严厉,因此以上种种事迹最终让年羹尧丧失掉了性命。
和年羹尧相比较,李卫这个买卖而来的员外郎无疑圆滑了许多。对于雍正李卫从未有过任何忤逆,并且对于雍正更是言听计从。在雍正整治官吏的那段时间里,李卫更是以身作则,严厉要求自己的下属不能有一丝的腐败。
此外李卫虽然说本身才华和年羹尧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他却从不恃宠而骄,对待身边之人极为随和,这也让他在朝中人缘极好,对于他大臣们都十分的认可,这也让他最终得以善终。

通过对于上面两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君臣提携的年羹尧随着自己功绩不断增大逐渐迷失了自己,对于自己的地位已经认知不清,在他看来雍正只是提携了自己真正发掘自己的还是康熙,随着自己功绩的提升,他早已经还清这种提携之情,因此才会不断膨胀,但聪明一世的他却熟不知自己已经犯下了大戒,虽然说在临死之前被放牛娃点悟,但已经为时已晚。而和他相比较,李卫对于自己的定位很是清楚,对于自己的伯乐他从未有过二心,一直兢兢业业地当好自己“奴才”的角色,最终也因此得到了善终。
通过年羹尧和李卫的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认清楚自己的位置,一旦我们脱离了现实那么等待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深渊。
参考文献:郑磊《模范总督·李卫》、人民日报《盛极而衰,身败名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literature/23560.html
相关文章
-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和道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生活中,总有人喜欢不懂装懂,冒充很有学问的样子,或者稍懂一点,就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其实不懂装懂的样子比无知更可怕。不懂装懂,爱慕虚荣一是毫不谦虚;二是自以为懂。从明眼人的角度,当装懂者侃侃而谈时,懂理论、通实践的人一眼就看穿你的知识...
-
送别的古诗有哪些,40首送别诗词每首都是经典
世间有聚就有散,聚的时候,固然是欢乐的,可离别的时候,总是让人感伤。欧阳修说,“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这是人生常态。可隐娘还是喜欢李白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要分别了,就让我们饮中杯中的酒,最后再豪迈的喝一杯。旷达、豪迈永远是人生积极的主题。40首送别诗词,首首经典,每一首都有一个千古名句。《别董大二首》唐...
-
秦琼在历史上的经历如何?他与武则天之间有什么联系?
秦琼在历史上的经历如何?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如果从正史的角度来说,秦二爷和武则天这两个人,其实真的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这两个人,可能从来就没见过面。 秦二爷是山东历城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人。据史书记载,秦二爷他们家祖上也是做官的,而且还是文官。只不过后来南北朝末期的时候,朝代更替,秦...
-
贫贱夫妻百事哀是什么意思,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贫贱夫妻百事哀
中唐大才子元稹,以“寡情薄幸”出名。元稹本是《西厢记》张生的原型人物,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寓居于蒲州,与远亲之女相恋。可惜元稹最后为了富贵和功名,对其“始乱终弃”,娶了京兆尹韦夏卿之女韦丛。韦、元二人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两人婚后还是日久生情了。后来韦丛病故,元稹写下了三首悼亡诗,俨然成为了古代悼亡诗中的绝品。清代衡塘...
-
惊起一滩鸥鹭是谁的诗,李清照《如梦令》全诗赏析
千年文坛,我们出了不少才女,她们的存在让诗词的世界多了一份别样的美。然而不得不承认,有些才女的成名是偶然。比如唐代诗人王驾的妻子陈玉兰,就因为想念丈夫写了一首《寄夫》,就一诗成名了,而这也是她唯一存世的诗作。这种偶然式的成名似乎不能完全说明才女的实力,与她们相比,顶着千古才女之名的李清照显然水平要高出许多。李清照十五六...
-
葡萄牙对乌拉圭足彩分析,历史过往战绩哪个厉害
今天将陆续为您带来本届世界杯32支 入围决赛圈的球队巡礼,本篇的主角是大赛冠军最多的乌拉圭队。乌拉圭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队之一,1901年首次参加国际大赛,曾2次获得世界杯冠军、2次奥运会冠军以及15次美洲杯冠军, 是迄今为止获得洲际赛事冠军最多的国家队。作为一个只有320多万人口的小国,乌拉圭是赢得...
-
李倓:与李世民最为相似的唐朝王爷,为何被唐肃宗赐死?
建宁王李倓是唐朝历史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王爷,但他却是李世民的后代中,与李世民最为相似的一人,也有人说他像年轻时候的李隆基。令人遗憾的是,他过早地含冤而死,在史书上只留下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他死后却被哥哥唐代宗李豫破例追谥为皇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李倓是唐肃宗李亨第三子,他的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李倓相貌英毅,有才...
-
红楼梦里的诗歌(红楼梦里有些什么诗)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韵味美,感情美,更为重要的是,这诗词是对应着各色人物与各种场合的。世事如梦,百转千回。《红楼梦》最经典的12首诗词,读懂了才知道是人生。《满纸荒唐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关羽是怎么死的(关羽被杀后对三国形势有什么影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为了响应刘备在汉中的胜利,亲率荆襄精锐北伐曹魏。曹操见关羽来势汹汹,一方面命令曹魏亲族名将曹仁死守樊城,一方面急忙调集五子良将中的三位于禁,徐晃,张辽率领十余万部队增援曹仁。这场决定整个汉末三国历史进程的战役就此拉开序幕,史称“襄樊之战”。只可惜,这场战争关羽败了,此战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