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了阿克敦的文章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
在清朝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名官员,曾经两次被判死刑,最后却都能奇迹生还;而且不但生还,还能官复原位、平步青云,他最后官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死后谥文勤。这个极其幸运的人就是阿克敦。
阿克敦,满洲正蓝旗人,章佳氏,字仲和。公元1709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阿克敦高中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接着,阿克敦以学问优,殿试有声名,授侍讲学士。康熙皇帝在位时,阿克敦累升至内阁学士、兵部侍郎。
到了1726年雍正四年,阿克敦还身兼“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清华、北大的校长,可见阿克敦仕途有多么的顺畅。
职场得意,从没受到过挫折的阿克敦难免嘚瑟,有一次,两广总督孔毓珣入觐,雍正帝命阿克敦代理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在这期间,阿克敦为了在广州干出政绩,专门弹劾了一些官员,因此受到雍正皇帝的嘉奖,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大臣。这些人对阿克敦怀恨在心,其中就包括两广总督孔毓珣。
后来,阿克敦转任广西巡抚。广东巡抚杨文干弹劾他指示广东新会县将强盗案件改为盗窃案件,挪用广东海关的耗银,并且还指使家人对暹罗来广州的运米船巧立名目,索取费用。
两广总督孔毓珣也弹劾阿克敦侵用太平关的耗银。雍正皇帝一听大怒,于雍正六年下令将阿克敦夺官下狱,派杨文干和孔毓珣一同会审。
杨文干可是阿克敦的死敌,孔毓珣也是弹劾阿克敦的关键人物,由他们来会审,结果可想而知。但偏偏在此时,杨文干去世了!雍正皇帝又只得另派几人一起严审,最后仅判处阿克敦索取暹罗米船多种费用一罪,建议“绞刑”。
正在这时,原来被阿克敦弹劾过的王士俊又出来落井下石,告阿克敦包庇贪赃的布政使。这王士俊可是当时的名臣,他一出面,无数的朝臣的都出来状告阿克敦,可谓破鼓万人锤!于是阿克敦被加重刑罚被判处“斩监候”,斩监候也就是秋后再行处斩。这是阿克敦第一次被判处死刑。
转过年来,雍正七年,山东巡抚费金吾因为要疏浚江南徐州、沛县及济宁、嘉祥诸县水道,请朝廷派员督修。
由于朝中一时没有治水的人才,雍正皇帝只好命人释放有治水才干的阿克敦,让其前往江南河工效力,将功赎罪。结果,阿克敦不负众望,将山东河道治理得井井有条。河道的治理,向来是朝廷最看重的事,阿克敦立下大功,雍正皇帝既往不咎,免了他的死罪。
过了两年,雍正皇帝派兵征讨准噶尔时,授阿克敦内阁额外学士,协办军务,立下军功。过了四年,雍正皇帝又命他代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工部侍郎。
乾隆皇帝登基后,乾隆命阿克敦守护泰陵,后授阿克敦工部侍郎。乾隆五年,调阿克敦入刑部,再调吏部。乾隆八年,授阿克敦为镶蓝旗满洲都统;十年,阿克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十一年,授刑部尚书。乾隆十三年,命他为协办大学士。可是乾隆帝很快又解除了阿克敦协办大学士的职位,授给傅恒了。就在这年四月的一天,乾隆皇帝查看翰林院上奏的孝贤皇后册文,其中满文把“皇妣”译为“先太后”,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个重大的“政治错误”,立刻要召见阿克敦询问,想不到阿克敦在此之前,还没等听到皇帝退朝的旨令,就已经离开了。
乾隆皇帝大怒,说阿克敦因为被解除协办大学士的职位,满怀怨恨。因此下令罢去阿克敦所有官职,把这位原来的刑部尚书关到刑部监狱里,按照“大不敬”罪名,打算定罪“斩监候”。这是阿克敦第二次被判死刑了。
可能是因为阿克敦前次吃了大亏,这些年人缘处得不错,大臣们纷纷替他求情,乾隆帝也觉得这样定罪太重,到了六月份,也就顺着台阶下了,命人把阿克敦放出来,命其在内阁学士上行走,代理工部侍郎。
随后一两个月升一次,到当年十二月,阿克敦就因为办事得力,被官复原职再度成为协办大学士。第二年,加太子少保。后来乾隆帝连着几年行幸木兰、河南、盛京的时候,都是命阿克敦留京办事,同时代理左都御史、步军统领。乾隆二十年,阿克敦因为眼疾请假,乾隆皇帝还专门派遣医生为他看病。后来阿克敦屡次请求退休,才获得乾隆皇帝的批准。阿克敦退休,第二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话说阿克敦做刑部尚书十余年,随和宽恕、平易简略,对名利得失没有瞻前顾后。有一天,阿克敦的儿子阿桂在旁,阿克敦问他:“如果朝廷用你做刑部官员,你应该如何审理案件?”
阿桂说:“执法一定要与其罪况相当,犯一分罪就施一分法,犯十分罪就施十分法。”
阿克敦听了大怒,命人拿杖来要责打儿子。阿桂惶恐地急忙向父亲求教。阿克敦说道:“按你的说法,世上就没有一个不该治罪的人了!犯了十分罪,施他五六分法,他已经不能承受了,哪可把法用尽呢?如果只犯了一分罪,那还有必要去问吗?”阿桂后来多次把这件事告诉他的部属,用以警戒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literature/23722.html
相关文章
-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南辕北辙”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的行为。那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南辕北辙”的故事吧。从前有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于是他带上了很多的盘缠,雇了最好的马车,驾上骏马,还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一切准备妥当后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地就让车夫驾着车往北走了。路...
-
因数因数积是什么意思,关于因数因数积的公式
一.概念描述现代数学:如果整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a叫作b的倍数,b叫作a的约数(也叫因数);如果整数a不能被自然数b整除,就表示a不是b的倍数,或者b不是a的约数。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是这样阐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的。2004年北京版教材第10册的第46页指出: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
-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哪一部,史记的主要内容概括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剧照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司马迁《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
-
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主要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的意思,指代的是学术界。按照史记说法,国史列传都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区别于正史。此书主要讲述了封建社会时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人性变质、心灵上的麻木虚荣和精神上的腐败堕落,通过对一些啼笑皆非的事件...
-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毛遂自荐的意思及故事启示
毛遂自荐意思是: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他在平原君家里住了三年,名不经传,一直未得重用,别说是平原君,其他门客也鲜有人知道他的才能。那么,毛遂又是如何让平原君发现他的才能的呢?毛遂自荐这个故事在生活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那就是没有谁的成功是来自偶然,所...
-
盗墓笔记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最受欢迎的人物是谁)
《盗墓笔记》是南派三叔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围绕吴邪、吴三省、张起灵、王胖子等人,讲述了他们在各个古墓中的奇遇,每次都能凭着吴邪的聪明才智,还有团队合作都能化险为夷。此小说总共有八本书。之前在网上看过很多次,然后又去图书馆借。还是觉得纸质书读起来更有感觉,不吃不喝就能看完。目前,《七星鲁王宫》已被拍成电视剧《盗墓笔记》;《...
-
得陇望蜀是什么意思,得陇望蜀的出处及相关故事
“得陇望蜀”常用来比喻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最早出自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岑彭传》,光武帝刘秀用来自嘲的一句话。东汉初年,刘秀称帝后,有两个人不服从刘秀,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依附公孙述割据陇西的隗嚣。建武八年(32年),舞阴侯岑彭跟随刘秀征讨隗嚣,因一时难以攻克,刘秀先回了洛阳,留下一道诏书给岑彭,诏书里...
-
朝阳区最厉害的学校是什么(升学率最高的是哪)
前有海淀“六小强”,今有朝阳“六小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对标海淀,朝阳高中六小强的格局已然形成。朝阳六小强属于朝阳区第一梯队,大致可分为新老两个三强。老三强指的是八十中学、朝阳外国语和陈经纶中学,而新三强则是北京中学、清华附朝阳和人大附朝阳。这可不是瞎说,大家通过朝阳六小强的高考成绩和中考录取分数...
-
鹣鲽情深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鹣鲽情深的读音及意思解释
“鹣鲽情深”是什么意思呢?它由何而来呢?“情深”无需解释,不妨先弄清“鹣鲽”的指代和蕴含。“鹣”,读jiān,形声字,左声右形。是我国传说中的鸟类,生于南方(一说在西方),每只鸟只有一眼一翅,因此要联合另一只鸟才得飞行,白居易《长恨歌》里说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就是指这种动物。因此,鹣又称比翼鸟。“鲽”,读dié,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