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刘备在临终前将朝政托孤给了诸葛亮与李严二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诸葛亮集》中有一篇诸葛亮写给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的一封著名的回信,其全文大致如下: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诸葛亮写这封信时的背景是,刘备病故后,委托了两位托孤大臣,即李严跟诸葛亮。
但诸葛亮却抛开李严,独揽蜀汉的朝政及军事大权。
两人也因此从本应携手共进的同僚,变成了政敌。
于是,李严写了一封信,劝说诸葛亮给自己加九锡,进爵称王。
李严当然不会存在什么好心。
他的动机或许是试探诸葛亮是否要谋朝篡位,也或许是要捧杀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听从了李严的建议,李严就有机会扳倒诸葛亮。
诸葛亮自然是不会上当,回信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加九锡,进爵称王的诱惑。
但从这封信的全文来看,诸葛亮又没有拒绝得彻底。
关键就在于这封信最后的几句话:“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意思是说,如果北伐成功,干掉了曹魏,自己别说加九锡了,受十命也是应该的。
十命是诸葛亮独创的一个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靠猜测。
不过,从诸葛亮把十命置于九锡之上来看,也能猜到十命代表着什么。
九锡是古代皇帝给臣子最至高无上的荣誉,大致代表的赏赐及允许臣子使用的物品是:
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在诸葛亮写这封信之前,历史上只有四个人受过九锡的赏赐。
分别是王莽、曹操、士燮、孙权。
其中,王莽篡过位,曹操被视为“汉贼”,他的儿子曹丕篡位,士燮跟孙权也都是独霸一方的诸侯,孙权后来还称帝建国。
受过九锡的人都这么厉害,十命的含义毋庸置疑。
比上述四个人受九锡时的荣誉还要高那么一级,意味着什么?
诸葛亮简直就在明明白白的告诉李严,他要在北伐成功后干什么,并反劝李严,跟着自己一起干大事。
事成后,该有的也会给李严,即“与诸子并升”。
虽然这封信的内容并不能证明什么,诸葛亮敢这么写,或许也是证明心中无私及自己的执政目标。
但作为臣子主动表示,未来自己的待遇不会低于九锡,将自己跟曹操、孙权等并列,还是略有些肆无忌惮了。
不止是诸葛亮自己这么想,他信任的下属,也在这么想。
比如,诸葛亮派遣邓芝去东吴见孙权,商量两家结盟之事时,孙权曾担心“蜀主幼弱”,邓芝却把诸葛亮摆出来跟孙权并列: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当时的刘禅已经17岁,比孙权接替东吴政权时的18岁差不了多少,算什么“幼弱”?
邓芝竟然也不反驳孙权的言语,直接默认了。
可见,诸葛亮的那帮子心腹,心里都无比明白,诸葛亮迟早是要干曹操曾经干过的事。
无非是缺北伐军功而已。
在史书上,跟诸葛亮并列比较的是司马懿,两人不仅是互相征伐多年的老对手,就连描述他们野心的词汇也一样。
比如,《晋书·宣帝纪》记载的曹操对司马懿的看法是: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
再如:《华阳国志》中记载的蜀汉大臣李邈(诸葛亮死后,因上书骂诸葛亮被刘禅杀掉)对诸葛亮的看法是:
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臣常危之。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被比喻有“狼顾”相。
诸葛亮还厉害一点,多了一个“虎视”(《后汉书》中记载有“秦以虎视”的描述,取觊觎天下之意)的比喻。
比喻上更厉害,实际上却没有司马懿厉害,权柄超过司马懿,军功远远不如。
司马懿帮助曹魏西挡蜀汉,东拒东吴,北抗塞外匈奴、辽东公孙度,多次指挥作战的胜率极高。
诸葛亮却六出祁山徒劳无功,即使有受十命之志,也无法完成愿望。
诸葛亮在给李严回信时,当时的他,估计还是信心满满。
可惜,他的军事能力以及蜀汉的综合实力到底是略差一点。
虽然判断未必准确,但我想,如果诸葛亮真能北伐成功,刘备临终前给他嘱托:“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恐怕就会变成真的。
三国之后,很多王朝的帝王们都把刘备跟诸葛亮的结合当成榜样。
期望自己的臣子也都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但在我看来,他们推崇的估计也是民间演义里面被高度美化的诸葛亮。
而不是史书中狂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诸葛亮。
真正懂得权力真谛的皇帝,估计会对这样的诸葛亮敬而远之。
如诸葛亮辅佐的不是刘禅,而是在唐太宗、明太祖这样的皇帝治下,他大概也不敢写出“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这样的话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literature/23787.html
相关文章
-
朱元璋发的免死金牌为什么不能用 免死金牌真的有用吗
朱元璋发给大臣免死金牌,最后拥有的大臣最后为何都没有能免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每一个朝代都有免死金牌的存在,或者是一些能够免死的东西,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给了一些大臣免死金牌,最后为何都没有让他们免除一死? 众所周知,要想得到免死金牌,本身是有一定...
-
湖南湖北教育水平谁比较好(去哪读书好)
咋一看,湖南高校跟湖北高校也差不多嘛,一对一地也不落下风。但实际上,湖北高校的质量比湖南强太多了,全国高校实力前五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长沙只能排到第9。先不说,中南湖大比武大华科差一个档次,华中农大华中师范比湖南农大湖南师范都要强一些好吧,武汉理工和长沙理工也是类似。湖北还有中国地...
-
乾隆时期五位重臣并称“五阁臣” 他们是的权势最厉害
还不知道:乾隆朝“五阁臣”,谁的权势最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皇帝御制《行书怀旧诗册》,为张廷玉、鄂尔泰、富察·傅恒、喜塔腊·来保和刘统勋等五位堪称“扛鼎重臣”的朝廷宰辅,各题诗一首,并称为“五阁臣”。 张廷玉: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皇帝临终亲自任命的“...
-
两个吉是什么字怎么念,一文了解喆的读音和意思
两个吉组合的汉字是喆,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很多人的名字中就会有喆这个字,例如我们熟知的明星“陶喆”。那么,喆怎么读呢?一起来看看吧。喆的基本信息中文名:喆拼 音:zhé笔 画:12部 首:口五 笔:FKFK笔 顺:一丨一丨フ一一丨一丨フ一基本释义喆同“哲”,为哲的异体字,多用于人名。哲的意思为有智...
-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
对三国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口含七粒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谈起三国时期,一定会被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迹所惊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段时期里一些经典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故事,也让那个乱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我们谈起三国里的人物时,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
-
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 司马家族都有谁参与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司马家族还有哪些人参与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高平陵之变是三国后期最重要的事件,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一族最终篡位成功。而在这次政变中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参与了此事,其中司马孚和司马师还发挥...
-
色厉内荏的意思是什么,色厉内荏的意思解释及出处
色厉内荏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è lì nèi rěn,形容外表强硬,内心虚弱。出自先秦·孔子《论语·阳货》。解释:①色:神色,模样。②厉:威严、凶恶。③内:内心。④荏:软弱、怯懦。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常用此语。出处:语见(先秦孔子门人《论语阳货第十七》)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论...
-
月是故乡明前一句是什么诗,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到处都是硝烟战火,百姓颠沛流离,杜甫与自己的弟弟们也分散到了各地。他心中担忧,却只能在月夜下怀人,希望那一轮明月能够寄托自己的思念。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开始写起。“戍鼓断人行,...
-
宋代书法四大家是哪四大家,宋朝书法四大家个人资料及其代表作欣赏
宋朝书法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也就是俗称的,“苏黄米蔡”。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宋四家”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