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
《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败,虽然一度担任过宰执,主持变法,却因方法不得当,被守旧派大臣及勋贵抵制,以至于很快就失败了,造成了晚年的漂泊。
范仲淹一生数度被贬斥,早在宋仁宗天圣年间,皇太后刘娥临朝称制的时候,当时还只是七品芝麻官的范仲淹就因上书劝刘娥把权力还给皇帝,而被贬斥,这还是因为宋朝到宋仁宗时期,基本上已经不杀士大夫了,否则,范仲淹那会估计就完蛋了。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刘娥驾崩,宋仁宗亲政,感叹范仲淹的才华和忠诚,把他调入汴京为官,可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因跟宰相吕夷简互相攻讦,又被贬出京城,两年后才回来,这次同样也只安稳了一年,还是因跟吕夷简的争执,于景祐三年(1036年)再次被贬斥。
这一次范仲淹被贬就稍微麻烦点,因为反吕夷简的共同目标,当时范仲淹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全是范仲淹这样的新生代士大夫,大家一拥而上的去攻击吕夷简,让宋仁宗和中立派也都有些担心,害怕成为朋党之势。
所以,即使在范仲淹遭贬后的第二年,吕夷简被罢相,也没有谁敢让范仲淹这么个刺头回朝,并在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让他不停地换地方当官,从江西饶州调到江苏润州,再调到浙江越州,每个地方都待不了几个月就被调走,这恐怕就是所谓的磨砺。
康定元年(1040年),因边境地区西夏的压力,宋仁宗又想到了范仲淹,在回京过渡了几个月后,委派他和韩琦一起到陕西担任夏竦的副手,此后的两年中,范仲淹一直在边境修城,他的策略就是以防御为先,好水川之战时,曾拒绝了韩琦要他配合出兵的请求,结果,韩琦大败。
范仲淹在陕西任官时,从不主动进攻西夏,虽然也经历了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战役的失败,但也有过收降羌族部落的功绩,还提拔过狄青,特别是他主张修城防御的策略,特别符合宋仁宗不轻启战端的原则,而且,他也认为范仲淹磨砺够了,该重用了。
于是,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把范仲淹调回京,先升为主掌兵事的枢密副使,不久后拜为参知政事,成为北宋朝堂上的宰执之一,并把范仲淹的一批死党,如欧阳修等也陆续调回京城当谏官,准备以范仲淹为主,进行改革。
从庆历三年下半年到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是范仲淹在北宋官场最后的辉煌了,他以宰执之身主导了宋仁宗朝唯一的一次变法,即“庆历新政”,也因为这次变法得罪了太多人,范仲淹的晚年只能一直在外漂泊。
“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拉着富弼、欧阳修、韩琦等一帮赞同变法的新生代士大夫们呕心沥血准备大干一场,却因变法的条款触动了太多官员的利益被抵制而举步维艰,最后因欧阳修的一篇《朋党论》让宋仁宗也担心了,新政终止,范仲淹又一次被贬。
此后,别说反对变法的官员,就连宋仁宗也不敢让范仲淹回京了,刚开始,范仲淹出京时,身上还挂着代表宰执地位的参知政事衔,实职也兼着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好歹还是个省部级,但没几个月后,就把宰执身份给他免了,换成了顾问性质的资政殿学士,正三品。
又过了几个月,省部级的职位也没了,实职直接降到了地市级的河南邓州知州,虚职也降成了正四品的给事中,范仲淹在邓州待了三年,政绩卓著,但朝堂上也没人敢让他回去,虚衔变成副部级的户部侍郎,然后调到山东青州继续做知州,过了一年,范仲淹因病调任安徽颍州时,在半路上病死。
范仲淹死后,谥号是文官最高等级的“文正”,追增的官职因死前只是个户部侍郎,所以刚去世时只能追增到兵部尚书这一级别,多年后才慢慢加到太师、中书令、尚书令、楚国公,算是和他的名声以及曾经担任过宰执的地位相符合。
从范仲淹的生平看,他实际上在中枢没有待几年,基本上每次都是一年左右就被贬斥到地方,在中枢站不住脚,只能说明,范仲淹虽然道德、操守是一流水平,可政治水平却差强人意,就以变法而论,后来的王安石搞得比他还厉害,还激进,可王安石就坚持了五年多。
即使王安石最后失败,可朝廷为了安抚他,在他生前,还为他保留着宰相乃至三公的虚职,从同平章事到左仆射,再到司空,只有升而没有降,爵位也一直是国公,没谁敢给他降,从这个经历看,范仲淹政治上的水平和威望远不如同样搞变法的王安石。
而范仲淹到处当知州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来,宋朝对于政见不同者的处理,因宋朝到宋仁宗时期就不再杀士大夫,因此,对于反对派,基本上就是到处调任,反复的折腾,古代交通不便,跨省调任其实就是变相的惩罚,不止范仲淹,很多名臣都死在调任的路途上。
不过,从范仲淹刚逝世后的追谥“文正”看,即使是他的反对者,也敬佩他的操守和品行,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谁都愿意去做的,这句名言就和岳飞曾经说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一样,大多数人不但做不到,反而会警惕说这些话的人,范仲淹当年的变法,重点在吏治,想让所有的官员都变成自己一样的操守,不失败才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literature/24514.html
相关文章
-
刘邦赐给韩信三不杀,五不死 吕后是怎么绕开这些杀死韩信的
还不知道:刘邦赐韩信“五不死”,吕后是怎么绕过刘邦之言来杀死韩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派使者诱惑韩信“三分天下”,韩信虽然没有同意,却也开始左右摇摆,对刘邦的命令阳奉阴违,于是有了“三不杀”、“五不死”的由来。 三不杀、五不死 关于三不杀、五不死,有数个不同的...
-
景行行止是读xing还是hang,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及用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舝》。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高山仰止,景行行...
-
中国历史上十大罪人是谁(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罪人详情介绍)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罪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往后倒退上百年。这些祸国殃民的罪人都是谁?他们又做了哪些恶贯满盈的事情呢?第一位 赵高赵高,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也是秦朝著名宦官。早年为秦始皇的内侍宦官,后被提拔为中车府令,掌控皇帝车撵。并被指派教导二公子胡亥判案断狱,因而,受到了胡亥的赏识和信任。当秦始皇病死沙...
-
汉武帝刚登基不久 窦太后为什么就要废除汉武帝另立他人
汉武帝刚登基为帝,窦太后为何想废了他另立新帝,他做了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为帝,可以说这是他人生最高兴的时刻,然而刘彻非但没有半点喜悦之情,反而整日沉浸在恐惧之中,而让刘彻整天心神不宁的罪魁祸首竟是他的亲...
-
登徒子好色赋是谁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徒子好色赋》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辞赋作品。此赋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美女,不少辞句如“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等历来被视为展示女性之美的经典之笔。文章还刻画了一个丑女形象说明登徒子的好色,并借章华大夫之口,表明自己的爱情观。全文寓理于事,刻画生动形象,比喻精巧传神...
-
愚公移山讲的是什么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的意思】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愚公移山出处】《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意思,论语经典任重而道远赏析
這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段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于這段话的理解,在目前还是有争议的,有的人把“任”和“道”当作名词理解,解释为任务是重的,道路是远的。我认为這只是片面的理解,断章取义而已。持此观点的人只看到事物其中的一个方面,...
-
唐武宗李炎平定昭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
唐武宗李炎是一位明君,可惜命短,一共在位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开创了唐朝最后的盛世。那么李炎平定昭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在平定了卢龙军乱不久,又发生了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会昌三年(843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当时反击回鹘侵扰的战事刚刚结束,在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歌指什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与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