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什么不当主席(周总理有多伟大)

1949年,开国大典举行在即,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天安门的工作人员们也正在加班加点忙碌着,为明日的庆典做最后筹备。

彼时,忙碌了一天的周总理没有休息,而是来到天安门巡视检查工作。

可当他看见城墙上高高挂好的毛主席画像时,眉头却皱成一团。

随即,其让人赶紧换掉。

要知道,那时画像已经挂好,脚手架也已拆除干净。

周总理为何要临时作更换?


众所周知,周总理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

他做事总是巨细无遗。

何况这一次是毛主席的画像,必定更加慎重其事。

尼克松曾说:

“中国革命没有毛,就绝不会燃起火来。而没有周,它就会烧光。”

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的总管家的关键贡献;

同时,也道出两个伟人差异互补、相辅相成的革命关系。

那么,周总理是如何当好这个人口大国的总管家的?

他与毛主席又是如何亲密配合,带领中国走向灿烂的未来?

中国的总管家

事实上,革命早期,周恩来本是党内军事工作的领导人。

那么,他为何到了后期,却成为总管家这样的人物呢?

若要追溯,大致是从遵义会议后。

为了让毛泽东专心统筹全局,周恩来便逐渐扮演起管理者的角色。


后来二人之间形成天衣无缝的配合:

一个主战略思考;一个主组织实施。

那个时候,毛泽东的决策,一律由周恩来将之变为具体的执行方案。

他们就是这般运筹决策,指挥着全国解放战争。

到新中国成立,依旧如此。

毛泽东是主席领袖,而周总理则是总执行官。

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尚未确定时,主席就已将周恩来视作总理的不二人选。

因为总理,意味着要总理一切,国家每个方面的事情都要管。

显然,这不仅要求其人具备卓越的行政才能与细致周到的工作风格;

而且必须还得拥有充沛旺盛的不竭精力。

符合条件者,非周恩来莫属。


自新中国成立,直到周总理去世,他担任了26年3个月零7天的国家总理。

在这个岗位上,其每天日理万机。

如同永不停歇的陀螺,奉献着自己的无限热忱。

当时,总理要求秘书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要第一时间报告给他。

不管他是在工作还是休息,就算刚刚吃下安眠药,也要立即叫醒他。

就连外国人都称他为“全天候周恩来”。

据统计,总理一天要工作超12小时,有时是16小时以上。

对此,也有不少工作人员劝他注意休息,身体要紧。

但每每听到这话,周总理便会严肃说道:

“我是总理,就得什么事也要管啊!管不好怎么向党,向人民交代! ”

他从来不怕忙,只怕不能及时发现和缝补新中国这条千疮百孔的毯子上的大窟窿。

任弼时、毛泽东、周恩来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如果开局就走偏,之后纠正便会十分困难。

幸而在周总理的把关下,全国政务、国务,政治、经济、外交、统战、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成功立了起来。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总理曾在中南海“闭关”一周。

这段时间里,他亲自执笔起草了《共同纲领》。

这使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政权机关等各方面都有制度可循。

不仅如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也是他具体组织的。

后来,其又组织落实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对祖国的经济起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还领导了中国国防建设和高精尖武器的研制。

聂荣臻说,原子弹和导弹的成功都应归功于他。


更重要的是,周总理凭借其超常的才能和智慧,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为国家建设赢得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对外如此,对内亦是这般。

在总理的团结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现了长期友好共存, 齐心协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进。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总理,上至国家要务,下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全部不遗余力地照拂到了。

“为人民服务”的胸牌一直佩戴于他胸前。

周恩来时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总服务员。


新中国成立伊始,他便高度关注水利,亲自抓农业。

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现场和许多重大水利工程工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

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这段时间里,周恩来有115次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退给粮食部至少32份报表。

其中,他的笔迹就有994处之多。

而人民群众排在第二位的住房问题,他也有所关注。

总理向来的要求就是要增建住宅,同时合理化房租,使人人都能住得起房。


1959年,周恩来视察密云水库时,特别留意5万多移民的住房安排。

他对密云县委书记说:

“你是县委书记, 老乡的房子盖了多少?你要赶紧盖,不然老乡要对我们有意见的……以后我每月都要问你,你要是不盖好,我就月月催你。 ”

在交通方面,除了重视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交通建设,他还十分关心贴近群众生活的公共交通。

1954年,有群众反映北京公共汽车太拥挤。

周总理为了解真实情况,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着秘书体验公共汽车与无轨电车。

在北京转了大半圈后,他立马制定了解决公共交通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


1970年,周总理视察北京地下铁道,并作出诸多具体指示。

其中细致到,连车厢座位对胖人窄了点也想到了。

除了这些,周总理还会亲自过问棉花的良种更换、施肥防虫等工作。

他就是这样一位想民之所想的总理。

所以毛主席才会说;

“我们的总理,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服务员的工作都关心到了!”

正如开篇提到的尼克松说过:

“中国革命没有毛,就决不会燃起火来。而没有周,它就会烧光。”

没有总理细针密缕的苦心经营,主席的深谋远及便无找不到最好的落脚点。

而没有他们两人差异互补的亲密配合,也就没有新中国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


他们的合作与情谊,已经超越个人的情感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情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象征,是新中国历史的一块基石。

珠联璧合的主席与总理

其实,毛主席对周总理的称呼很有意思。

除了亲切地称呼“恩来”,有时他还会直呼“周”和“总理”。

这在主席与他人交往中是很罕见的。

从此细节便可窥见他对总理自然流露的亲近与尊重。

二人于1926年首次见面。

虽然相识较晚,但他们却迅速结下了友谊。


就在同年夏天,周恩来到毛泽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做讲课;

而毛泽东则应邀到黄埔军校讲演。

彼时,他们皆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

后来两人又因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走上同一条道路。

而每当革命道路天寒地冻时,周恩来始终紧紧跟毛泽东站在一起。

毛泽东能成为党的领袖,离不开周恩来的尊贤让能、举善荐贤。

在长征之前,周恩来是党军事上的最高领导人。

其名望和地位均高于毛泽东。

只是随着毛泽东在长期斗争中的出色表现,他开始认识到并深信毛泽东出类拔萃的才能。


1932年初,毛泽东已经开始遭到王明一伙人的闲置。

红军没有听取毛泽东打地主土豪的意见。

进攻赣州失败后,周恩来赶紧派人去请毛泽东下山。

收到周恩来的口信时,毛泽东冒着倾盆大雨便匆匆飞马赶到赣县江口前线。

红军因他的直接指挥最终得以脱险。

接着他又向周恩来提出直下漳州的计划。

仅两天,众人就夺取了漳州,歼灭敌军大部。

自此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更加了解和信任,多次听取毛泽东的意见。

但这也引发了临时中央的不满。

他们对毛泽东的军事策略接连提出批评,还在政治上刻意排挤他。


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毛泽东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

直到次年,在周恩来的一再坚持下,他才终于恢复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

可惜后面他还是被彻底架空了权力,成为边缘人物。

党中央和红军也因此陷入重重危机,最终不得不踏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险途。

起初,博古本不欲让毛泽东随军行动。

关键时刻仍是周恩来的坚持,毛泽东才与红军一起踏上了征程。

在长征初期,周恩来继续支持毛泽东。

抢渡乌江,进军贵州,连战连捷,极大地重振了士气。

于是,才会有后面改变共产党命运的遵义会议。


历史事实一次次证明了“左倾”主义路线的错误。

加上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推举,多数同志终于认可了毛泽东成为党中央领导者的提议。

可以说,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复出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贺子珍曾说,没有周恩来的支持,遵义会议都召开不了。

对毛泽东而言,周恩来的力挺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

每逢遇到争执,他总相信恩来是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就在遵义会议后,红军就碰上敌人的据点。

多数人主张打,而毛泽东则认为该避。

在意见被否决后,毛泽东半夜提灯找上周恩来,要他压下进攻命令。

不出意料的,周恩来同意了他的看法。

两人随即联合说服了众人,成功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损失。


到了长征后期,毛泽东越来越像个红军最高领导人。

而周恩来则成为积极的辅助者。

1935年11月的中共中央常委会上,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从此,毛泽东名副其实地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周恩来则默契地成为他最亲密的助手。

他们胆相照、同舟共济,共同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再携手步入社会主义新建设。

主席总览全局,总理分而治之。

有人将毛主席比作新中国的设计师。

那么,周总理则是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


二人的情谊碰撞于每一次创造性的决策之中;

沉淀在一道道紧要关头之后。

这样的感情不需多言,不惧考验,自是珠联璧合,无可分割。

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

1972年5月的某天,一份报告使主席陷入沉重的忧虑之中。

这一刻,向来应机立断的他竟踌躇不已。

而令其头疼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最亲密的助手周恩来。

那是总理的病情报告。

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周总理被确诊患了膀胱癌。

如何治疗,成了毛主席难以决断的事。

毕竟那一年起,先是陈毅因结肠癌复发去世。

后又是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患胃癌不治死亡。

而自己的健康状况也是急转直下。

眼下的中国已经承受不起失去总理的意外。


而对他个人而言,恩来是他并肩战斗了近50年的亲密战友,也是他工作中最为倚重之人。

于情于理,主席都不愿也不能失去总理。

因此在治疗方案上,他必须慎之又慎。

经过慎重考虑与多次检查,中央最终决定采取“电烧”的治疗方法。

在周总理手术结束后,毛主席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向打专家们表示感谢。

此时,患了白内障而已无法阅读的主席,是在工作人员的朗读下了解其病情变化。

他对总理每天失血的数字以及实施手术的次数都熟记在心。

每次阅览报告后,主席对待解决的问题,总以“快去办”三个字嘱咐秘书。

当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明白其焦虑,以及他期盼奇迹发生的心情。


然而,奇迹总归是极小概率事件才被称为奇迹。

周总理于1974年癌症复发住进了305医院,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在住院的前三天,他还陪同马来西亚总理会见了毛主席。

当会见结束,总理一动不动站在门旁,看着主席送客道别。

而后,毛主席扭过头,与总理目光相遇。

那一刻,他眼中笑容飞逝,立刻忧伤地垂下眼帘。

总理同样凝视着主席,慢慢伸出了手。

就这样,两双大手相握,是道不尽的无奈与留连。

住院期间,周总理共做了十几次大小手术,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刀。

其中的痛苦非常人能想象。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理不仅坚强地跟病痛斗争,而且还争分夺秒同自己战斗。

他对医务人员说:

“你们一定要把我的病情随时如实地告诉我,因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个交代。”

在住院期间,他仍坚持接待了十多批外宾,处理着繁杂的日常工作。

工作人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从查出癌症起,毛主席就多次批示让总理多休息。

可他总是边治疗边工作,每日工作时长平均在15小时以上。

过度的劳累怎么不使病情变本加厉呢?

到了后面,总理几乎是依靠着输血和其他治疗在坚持工作了。

每次他会见宾客超过时间,警务人员就会绷着脸请总理卧床休息治疗。

而对此,他总是答应得好好的。

可每每到了下次,仍然会超时工作。

早在1967年,周总理被查出心脏病。

该病就是因为经常通宵达旦工作所致。

这次的膀胱癌与其长年的疲劳与巨大精神压力也无不关系。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富强与幸福,他日夜操劳,不知疲倦。

白天时常忙得就在驱车途中用简餐,深夜回办公室仍要应付不断响起的电话。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对周恩来提出这样的请求:

“请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


而他本人却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操劳:

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岁月中,有许多同志都牺牲了。为了把牺牲同志的工作都承担起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加倍工作。我每天都以此激励自己,这也可以算是我的‘养身之道’吧。

崇高的奋斗精神固然可贵,但这的确不是养身之道,反而积劳成疾、七损八伤。

总理难道不清楚吗?

可他仍然在所不辞。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因抢救无效病逝,走完了光辉而忙碌的总管家的一生。

在送总理出殡的那一天,成千上万的群众的泪水几乎要将长安街淹没。

鞠躬尽瘁的人民的公仆,成为人民心中永垂不朽的旗帜与丰碑。

结语

在开国大典前夜,他会因不够美观的字体而要求更换主席画像;

他会为大会堂的服务员响应晚婚号召,而前去参加婚礼送上祝福;

还会在半夜三更候在电话机前,不辞劳苦地处理突发事务……

他是中国最操心的管家,最无私的人民公仆。

是他不知疲倦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劈山开路。

先人已去40年,后辈不负遗志,继往开来。

如今中华腾飞世界,长安街放眼十里繁华,这盛世终如他所愿。

参考资料:

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J].领导文萃,2010(19):63-67.

徐行.毛泽东与周恩来是如何交往的[J].党建,2009(02):56-5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9027752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kicleta.com/venture/234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888888@qq.com